股票融资开户条件 《荒凉西岸》:荒凉中的荒诞

发布日期:2025-02-18 10:35    点击次数:76

股票融资开户条件 《荒凉西岸》:荒凉中的荒诞

李伟东股票融资开户条件

《荒凉西岸》剧照 海淀阑尾 摄

“鼓楼西戏剧”出品的《荒凉西岸》,是马丁·麦克多纳“丽南山三部曲”终结篇。全剧一共四个人物:神父威尔士、康纳家的两兄弟科尔曼和瓦伦、贩卖私酒的女孩格尔琳。通过四人之间的对话和纠葛,该剧表达了巨大的时代焦虑和困惑:全球化已经到来,人类社会高度互相依赖;而个体精神层面,道德秩序崩溃,人逐渐变得冷漠和暴力,欲望成为人性的囚笼。如此一来,人类的爱和希望是否还有可能?

宗教和道德双重失败

《荒凉西岸》讲述的是一个阴郁的人间故事:科尔曼因为发型受到父亲嘲笑而开枪弑父,弟弟瓦伦以独占父亲留下的财产为条件,作为目击证人声称科尔曼跌倒误伤老爹。作为社区法律秩序代表的警察托马斯投水自杀。信仰崩溃的牧师无力干预社会生活,最终也选择了投湖。他以灵魂做赌注要唤起的兄弟之爱并没有在两兄弟间实现,他们的争斗仍在继续。

展开剩余74%

在信仰和道德双双崩溃的社会里,凶杀和暴力成为丽南山社区生活日常。无论是人伦秩序、法律秩序还是神圣的宗教秩序,在这里全部失效,从而为暴力的横行留下广阔天地。

两兄弟为琐事时常互相打骂,互害由来已久。感于神父以死相求,两兄弟尝试互相谅解,相互坦白过去做过的坏事,由此揭示出一部长长的互害史。终于,在科尔曼承认杀死了瓦伦心爱的小狗后,和解失败,两兄弟再次刀枪对峙。暴力与伤害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,他们身处其中而不能自知和反思,这才是信仰沦丧、道德失序后的最大悲哀,也是本剧刻画的着力点。

活泼轻松的剧场效果

如此一个阴暗故事,很容易演绎成悲情惊悚戏码,但从现场演出来看,演员们成功展示了黑色喜剧的活泼轻松。

弟弟瓦伦是个只关心自己利益的守财奴、吝啬鬼、恋物狂人。能够在老父亲的血案现场想到作伪证获取财产权已经非常古怪,对财物的疯狂占有欲则更显离奇。在康纳家的起居间里,门、衣橱、桌子、沙发和烤炉上都有个字母“V”,标志这是瓦伦的财产。他买的薯片要编号,杂志没看完哥哥不能看,酒更不准喝。瓦伦是人类私欲的高度形象化,自私而愚蠢——威士忌被哥哥偷喝十年、兑水十年,他竟一无所知。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成为演出喜剧效果的重要保障。哥哥科尔曼则是暴力的化身,弑父、杀狗、从小殴打兄弟,典型的暴力狂人。暴力在丽南山似乎无处不在:家庭里,两兄弟一言不合即开始打斗;家庭之外,社区小学的女子足球队依靠暴力赢球,三场比赛获得10张红牌,最后半决赛因为伤害对方门将,全队在开场7分钟后被尽数逐出比赛。暴力的形象化和穿插的这些信息也成为演出的重要轻松点。

对话的节奏感是塑造本剧喜剧性的关键。本剧的台词很细碎,戏剧效果极大依赖台词的衔接和语气的把握。从演出来看,几位演员没有大喊大叫、歇斯底里,都坚持做到了含蓄深沉、稳重内敛,很好地完成了声音表演任务。成功的台词配合适当的舞台动作,产生了非常好的剧场“笑”果。比如第二场,科尔曼号称和格尔琳“那个”了,谎言被神父拆穿后,他羞愧地指指点点着离场,瓦伦模仿他的指指点点遮掩窘态;第七场,两兄弟刀枪对峙中,科尔曼提醒瓦伦注意自己枪的指向——烤炉,瓦伦因此而瞬间崩溃松弛。两处台词配合动作都营造出很好的喜剧效果。

荒诞产生喜剧性。悲剧中的笑声才是最震撼心灵的。

荒诞之境是否仍有救赎

剧中人物的环境仿佛被封闭住,几乎只有死亡才是退出的道路。荒诞性在于大家仿佛并没有损失生活乐趣:格尔琳忙着卖私酿酒攒钱;两兄弟关心美食,在意自己处男身份,关心体育比赛,无论地区的还是国家的足球荣誉都在乎。但他们又似乎是漂浮的,并没有扎根于地面,也不管别人死活,生活于是显得不真实,充满了荒诞感:格尔琳认为科尔曼老爸该死,因为他踢了自己的猫,声称他死后欧洲被踢的猫少了很多;科尔曼因老爹嘲笑了自己的发式而弑父,但兄弟两个说起父亲死亡轻描淡写、毫不在意;神父威尔士迷惘自残,把塑料溶液洒了一地,哥俩不关心他的伤势,反倒是追出去问:“你要我们收拾这烂摊子吗?”这些非正常反应正是人物生存于荒诞之境的体现。

剧中多次提到了足球、信仰,但这两者都不足以拯救剧中人。神父因为无法引领社区信仰生活而最终自杀,即便会因此领受下地狱的惩罚也置之不顾。唯一的希望在于,他仍然对爱与宽容心存期待。他给暴力自私的两兄弟留下最后的劝告信,以自己的灵魂为赌注,鼓励他们“都退一步”,互相谅解过往的伤害,寻找到心底残存的兄弟之情。

神父的“死谏”虽然并没有收获奇效,但两兄弟毕竟没有完全漠视股票融资开户条件,也尝试了相互坦白。和解失败后,剧终,瓦伦面对神父遗信的最后台词是:“可是我不会给他再买一杯酒。”如此看来,神父的舍命调解并不算完全失败,救赎仍有可能:面对互害的历史,兄弟二人不再以命相搏;更重要的是,神父的信和格尔琳买给神父的项链坠子依然被珍重地挂在十字架旁,而那是爱与希望的象征。(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)

发布于:北京市